News
首頁 News
他人屋檐下,是家政阿姨們的特殊職場_服務人員_家庭_政工 | 2022-05-03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www.sohu.com/a/542592207_118927" 原標題:他人屋檐下,是家政阿姨們的特殊職場本文原發于2022年4月28日出版的總第854期《瞭望東方周刊》,原題為《家庭職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劉佳璇、特約撰稿丁睿編輯覃柳笛他們既要融入雇主家庭的生活,又要保持適當界限。上海“金牌”月嫂龔幸芳正在護理新生兒(沈春琛攝)“要接住家的單,還是做小時工?”第一次來到家政公司“找活兒”的家政服務人員,都要回答這個問題。按照服務方式,家政服務人員可大致分為兩類——以小時計酬提供保潔、烹飪等家政服務的小時工;住在雇主家中從事育兒、護老等家庭照料工作的住家工。不同于其他職業,住家家政服務人員的職場就在他人的家庭之中。北京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助理研究員馬丹將住家家政工在雇主家庭中的角色概括為“類家人”。他們走入其中,照料孩子、老人或病人,這不僅需要投入時間和體力,還需要付出情感勞動。不是家屬關系,卻在同一屋檐下全天共處,由于城鄉差異、勞動階層、性格理念等多層次的原因,家政服務人員和雇主之間的關系總是有著微妙的張力,他們既要融入雇主家庭的生活,又要保持適當界限。家政服務人員為城市家庭服務,在更宏觀層面上,如何看待和處理家政雇傭關系,也是城鎮化之下的社會學議題。上戶下戶2022年4月,史立紅“下戶”了,在上一個雇主家做了兩年育兒嫂之后,她沒有給自己太多休息時間,而是很快到家政公司尋找下一個“上戶”的機會。史立紅43歲,來自山西農村,從事育兒嫂已經五年。她的丈夫在老家種植藥材,女兒正在太原讀書。“女兒是學醫的,剛剛考上研究生。我離退休還遠著呢,得多賺點錢。”史立紅對本刊記者說。在家政行業,“上戶”就是到一個新的雇主家庭中服務。“下戶”就是結束雇傭關系,離開上一個雇主家庭。大多數家政人都和史立紅有著類似的人生,他們承擔著為自己家庭增收的責任,“下戶”之后盡快“上戶”,是保證收入的關鍵。但合適的訂單需要等待。家政公司掌握著家政服務人員的資料與客戶訂單。客戶訂單會標明尋找什麼工種、工作地點、對家政工年齡、籍貫的要求,以及薪資待遇,同時還會寫下在家庭中負責哪些具體工作、對家政工的具體期待。家政服務人員資料則包括基本信息、籍貫、學歷、工作經驗與自我評價。住家的客戶訂單能否匹配成功,常常要看“眼緣”,因此求職家政工也會附上幾張照片。“有時一家公司的人員匹配不上客戶需求,不同家政公司之間會通過線上的‘合單群’來跨公司匹配。”一名北京的家政中介對本刊記者說,她的微信里有好幾個“合單群”,不同的家政公司會在這里分享供求信息。“想精準匹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家政服務人員素質各異,雇主的要求也五花八門,不僅要看客戶訂單和家政服務人員資料,還要對她們的性格都有所觀察。”上述家政中介說。“好阿姨是稀缺資源。”一位雇主總結——“貴的請不起,便宜的不滿意”。更深層的問題則在于,雇傭雙方如何認知和處理好相處時的矛盾。“初期相處,雇主與家政服務人員之間很容易出現不適應甚至誤解。”北京市鴻雁社工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鴻雁社工”)主任梅若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鴻雁社工是一家專門服務于家政女工的公益機構,這里曾接到過這樣的求助案例:雇主是一位80歲的大學老師,可以自理,由于剛做完手術,需要有人陪護;家政服務人員是一位50歲的大姐,干活踏實,也善于溝通,但是在相處了三天之后,雙方沖突不斷升級,快到了難以調和的地步。通過溝通,梅若發現,這位家政工其實是在時時刻刻恪守本分——站在老人身邊,防止他走路摔倒。但雇主感覺請家政工是來照顧自己的,而對方卻像是在時刻監視著自己;這種情緒中也包含著老人不能面對自己老去時的慌亂無措。“很多家政工實際上是很難理解這種復雜性的,雇主和家政工都有不同矛盾,我們經常聽到的解決辦法往往是一直換人,等到雙方都折騰累了,就不再換了。雙方都有各自的委屈和不得已,也都在彼此妥協。”梅若說。“好壞”雇主2022年春節前,來自吉林省農村的孫洪云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住家護老員的工作。雇主是位生活半自理的老人,日常看護負擔并不重,但是老人有哮喘,晚上經常咳嗽,需要人照料。“之前,這家試用過三四個人,晚上休息不了,所以都‘下戶’了。”孫洪云對本刊記者說。睡不好覺,孫洪云能忍,她只希望雇主是個“好人家”。孫洪云在吉林市一位雇主家服務過一年多的時間,老人對她很友善,但老人的兒子經常斥責辱罵她,再干下去,孫洪云覺得自己會抑郁。根據鴻雁社工聯合北京市婦聯三八服務中心、農家女文化發展中心和萬嬰寶家政公司2020年的一份家政工問卷調查,有30.7%的家政工長期精神壓力巨大。在與雇主家庭的互動中,沒有任何負面感受的家政工占比不到一半,有53.5%感到未得到足夠信任和尊重,28.3%感覺雇主比較挑剔或溝通困難。“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具有一定結構性,比如城鄉差異、階層差異等。雙方還在家庭這個私密空間里共處,因此會存在張力,需要小心翼翼地呵護。”鴻雁社工的項目總監李文芬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張力”來自復雜的文化性差異。“對家政服務人員來說,這是一份謀生的工作,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之余去理解雇主需要的情感照顧,是很不容易的。”梅若分析,從其文化經驗出發,家政服務人員更多將雇主視為勞動對象,很難仔細辨識和理解雇主情感需求背后的層次。王詠梅做育兒嫂八年了,她對本刊記者表示,自己很幸運,算上目前這一單,她服務過四個雇主家庭,相處都比較和睦,并且一直保持聯系。“雇主真心待我,我也會雙倍付出。”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梁萌通過研究發現,有一群家政服務人員的整體職業發展是通過和雇主建立良好互動關系,從而在工作和生活獲得較大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工作環境也更為順暢、友善。“可見,在這群家政工那里,情感勞動成為其構建良好勞動環境的資源,而非資本對之控制和剝削的手段。”“上一單干了三年半,一家人有文化、素養高,很尊重人。”王詠梅記得,剛到這一家時,雇主還給她準備好了洗漱用具,“家政公司最初幫我們簽了半年,后來我們都是直接每年簽‘私單’續約”。雙方也有過磨合期。王詠梅說:“一開始寶媽脾氣暴躁,特別敏感,我差點‘下戶’。其實她剛生完老二,有點產后抑郁,相處兩周之后,我發現她其實很好溝通。”離開這個雇主家時,“大寶在那低頭喝粥,眼淚噗噠噗噠往碗里掉”,但是老二已經要上幼兒園了,王詠梅認為自己作為育兒嫂的工作已經完成,必須離開。不久前,老二生了病,王詠梅看著照片哭了一夜,她托人從老家買了一箱土雞蛋,送給孩子補身體。38歲的王俊嶺從事保姆工作10年,她已在安徽老家與河北固安分別購買了一套住房遠近之間王詠梅在前雇主家中過了兩個春節,對方按合同給她支付了三薪,她覺得很過意不去,但對方則說:“感情再好,也要按規矩辦。”梁萌認為,家政業有著區別于其他服務業的特質,即“在家庭私領域從事公領域的工作”:“如果它被單純地建構為一種工具性關系,那么就難以在作為私領域、看重自然情感的家庭中生存;而如果它被建構成一種情感性關系,向親密關系付酬的行為又與這種關系的純潔性和高尚性相悖。”“家政服務人員工作性質既具有公共勞動的特點,又具有私人勞動的特點,沒有很好的公私邊界分化。”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佟新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在雇主家庭之內,住家家政服務人員隨時都要面對有關邊界的課題。一方面,家政培訓者會強調,家政服務人員應在工作中代入類似家人的情感角色;另一方面,家政培訓者也會在培訓時強調“服務意識”,以及其中包含的邊界意識。齊齊哈爾市家庭服務業產業園市場部主管王路遙在北京從事過多年的家政培訓,她會在培訓時強調“不要把服務過程里客戶的意見看作‘家長里短’”,因為如果沒能掌握好情感勞動與職業理性之間的界限,便容易造成和雇主之間的矛盾。不少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家政服務人員表示,自己在工作里還要面對雇主家庭成員間的復雜關系:“夫妻間吵架,勸也不對,不勸也不對。”“老人和寶媽育兒理念不同,要想辦法調和。”“要讓孩子信任自己,但也不能太依賴,否則寶媽會不舒服。”馬丹認為,作為“類家人”,家政服務人員“首先要付出足夠的、令雇主滿意的情感,其次這種扮演還要掌握好度,不能喧賓奪主代替了真正處于這個角色的家庭成員,也就是在情感付出的基礎上要學會控制與抽離”。除每周單休和法定節假日之外,住家家政工很少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在與家政公司溝通求職時,史立紅的要求是“晚上不‘帶睡’”。這會降低她的薪資,但她覺得“掙錢少一點無所謂,白天辛苦一天,晚上再帶孩子睡覺,壓力會比較大”。北京鴻雁社工通過家政服務人員問卷調查發現,有54.7%的家政工長期睡眠不足。北京師范大學相關課題組2019-2020年的一份調研也顯示,住家家政工日均工作時長超過13小時,其中38%因沒有獨立或隱蔽的睡眠空間而不得不時刻謹慎控制情緒。現實的狀況是,并不是每個家庭都有條件給家政工提供獨立居住空間,讓家政工和雇主有明確空間邊界,家政工也會有相對完整的休息時間,不用處于時時待命的狀態。“很多雇主不是不愿意,而是沒有這個條件,因為普通家庭的養老陪護和育兒照料是家政市場需求的主力。”梅若這樣分析。2021年12月10日,北京百萬莊養老照料中心護理員馮愛芬為老人理發。這家“隱藏”在老舊小區內的養老機構服務著十多名老年人,工作人員中包括像馮愛芬這樣榮獲“最美家政人”(李賀攝)雇主心態根據互聯網家政平臺阿姨來了發布的《2021年家政阿姨年鑒》,在城鄉二元結構、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之下,家政服務人員以下崗職工、農村婦女為主:從業者有25.8%為下崗職工,53.3%為農民,5.2%為建檔立卡貧困戶,12.3%為失地農民;在受教育水平上,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家政服務人員占比59.4%。“家政行業正在朝著職業化發展,家政工渴望在工作中獲得職業價值和生命尊嚴。”梅若說,但是受傳統觀念和城鄉文化差異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家政工走入雇主家庭時并不容易建立起平等互動的關系。“要建立可持續的家政雇傭關系,家政工不僅要有專業技能,也要建立職業自尊、加強健康社交意識和溝通能力,“這在職業培訓中其實很難真正學到”。《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刊發的文章《“第一代雇主”:如何對待保姆這位“虛擬家人”》認為,如何構建良好而規范的家政雇傭關系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學問題,而人們對現代城市生活中的家政雇傭關系尚缺乏常識性認知。根據新華網聯合全國婦聯婦女發展部于2021年發起的家政行業公眾需求情況調查,人們對家政服務人員的期待和關系認知存在很大不同:有35.7%填答人希望彼此僅限于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35.12%希望與家政服務人員像朋友那樣相處,21.63%表示關系會視對方具體性格而定,7.55%認為是領導關系,希望對方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開展工作。“建立了雇傭關系意味著在家庭中構建了一個特殊的職場,而職場管理者就是雇主。管理員工是需要學習的。”梅若說,但現實的情況是,對雇主來說,家庭是休息放松的地方,大部分雇主沒有精力也沒有意識去以職場管理的心態來經營與家政工的關系。社會認知對家政雇傭關系仍存有類似傳統“主仆”關系模式的期待,比如忠誠、長期服務或服從自己的權威。一旦雇主以這樣的期待與家政工建立現代意義上的雇傭關系,便容易產生焦慮與失望,諸如認為家政服務人員“對工資和工時錙銖必較”“容易離開”,而從雇傭關系角度上看,這其實是家政工權利意識的體現。“這不僅是溝通的問題,而是家政服務人員的勞動是否得到尊重的問題。要做到使家政工感受到尊重,雇主是主動的一方。其實,雇主也應該接受一定的培訓教育,包括人權意識、用工法律、同理心和談判技巧。”佟新說。對家政服務職業的偏見、媒體對極端惡性案例的過度渲染,也會使雇主較難對家政服務人員建立信任,加劇雇傭間的緊張關系,甚至出現歧視與虐待。中國老教授協會家政學與家政產業發展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張先民認為,雇主應樹立更適應現代家政雇傭關系的消費觀:“家政從業者在城鎮化過程中服務了無數城市家庭,他們不是舊社會的‘老媽子’,而是供需關系中的一方,擁有自主擇業的權利,理應在雇傭關系中享有平等的地位。”“要建立可持續的、平等的家政雇傭關系,需要整個社會肯定家政人的付出、認可家政人的奉獻。距離這樣的理想關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李文芬說。監制:夏宇編輯:顧佳贇制作:郭賽玲、史佳慶覺得不錯,就點“在看”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責任編輯: 關鍵字標籤:stoolclog.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