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首頁 News
只有龍門石窟?古都洛陽及周邊的這些石窟可別錯過! | 2021-12-08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www.163.com/dy/article/GQECUA6J0544LT0N.html" 1400多年前,魏撫軍府司馬楊衒之重游洛陽,眼見“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感懷興廢,于是作《洛陽伽藍記》,追記舊都佛寺之盛。北魏時期,官民崇佛尚佛之風尤為盛行。大同(當時的平城)云岡石窟,便是由北魏皇家主持營造的。而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皇室延續佛教信仰,大量興建佛寺,開鑿石窟。賓陽中洞開鑿于北魏時期,是龍門石窟北魏期間佛像雕刻之精品圖源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就在此時開始營造。在現存的2300多個窟龕、10余萬尊造像中,北魏時期雕鑿的洞窟造像占30%。其中以賓陽中洞最為富麗堂皇,是龍門石窟造像藝術“中原風格”的典型代表。而后,開鑿鞏縣石窟。現存佛像七千多尊,其中多數可見面貌方圓,表情沉靜,衣紋疏朗的造像之美。這種不同于北魏早期的藝術風格,承前啟后,逐漸向唐代演進。鞏縣石窟第一窟北魏圖源旃檀精舍以龍門為核心的周邊區域,亦有十余處造像群,它們共同組成了龍門的“衛星窟”。而論規模和造像精美程度,鴻慶寺石窟、水泉石窟、萬佛山石窟是其中的佼佼者,均為“國保”。萬佛山石窟蓮花洞圖源河洛影像水泉石窟圖源洛陽旅游這個冬日,避開人潮,到洛陽開啟一場石窟之旅吧。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中國古代皇家石窟的代表,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奉先寺圖源龍門石窟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西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歷代皆有營造。作為歷代皇家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窟內的大部分工程都是由貴族承擔,此舉在石窟開鑿史上堪稱少之又少。平山壁、鑿佛洞、為佛像設計造型....每一尊塑像的背后都是對物力、財力、人力的考驗。蓮花洞攝影石耀臣極南洞攝影袁蓉蓀鴻慶寺石窟鴻慶寺石窟,現有6個洞窟(其中開放4個),南北橫向排列在白鹿山下。因交通不便,遠離中心城市,漸漸成了常人難以到達之處,但這里卻保存著北魏時期眾多精美的浮雕。圖源今日義馬第一窟西壁的“降魔變圖”——群魔飛舞手持各種利器向佛進攻,其規模居全國之首;南北兩壁一為健陟惜別,一為釋迦出家浮雕佛傳故事。“降魔變圖”局部圖源大河網浮雕構圖之嚴謹,雕刻之精美,堪稱北魏佛教石雕藝術的佳作。場面宏大、形態各異,無論從故事性或藝術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是北魏石刻藝術的又一杰作,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萬佛山石窟萬佛山石窟是一處有著重要地位的漢化鮮卑窟,其擁有帝后禮佛圖的洞窟之多、浮雕畫面之廣,僅次于鞏義市的石窟寺。神游洞禮佛圖圖源豆瓣@吃土君這里現存石窟分上、下兩寺院,造像300余尊,以三世佛為主,并且保留了更多云岡石窟的特點。圖源文旅洛陽精妙的石刻造像、豐富的藝術想象、精湛的雕刻技法,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的一朵奇葩。由于獨特的藝術風格,對于研究我國佛教石窟藝術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水泉石窟水泉石窟位于古都洛陽南大門–大谷關口以東斷崖之上,是一座長方形的平頂殿堂窟,于2013年水泉石窟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源伊濱文旅石窟坐東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開鑿年代從北魏至北宋(北魏為主)。窟龕間共刻大小佛龕400余個,多雕一佛、二菩薩、二弟子或交腳彌勒等。龕楣及其近旁多刻有飛天,化生、蓮花、幃幔、瓔珞等。佛座下有金剛力士及形象生動的蹲臥獅獸等。雕刻技法簡樸,系北魏造像風格。鞏縣石窟世人皆知龍門石窟,但石窟愛好者心中一定對鞏縣石窟心向往之。圖源文旅洛陽由北魏皇家主持開鑿的鞏縣石窟,后經隋、唐、宋各代相繼鑿佛造像,形成巍然壯觀的石窟群,堪稱石窟寺國保中的國保。其中,石刻圖雕《帝后禮佛圖》在學界有著極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也令不少石窟迷們看過之后還念念不忘。圖源網絡北魏皇室禮佛,有云岡、龍門為代表,前者明朗剛勁,后者溫柔敦厚,石刻藝術后期,北魏鮮卑漢化程度漸深,佛像造型也轉為“優美而端正的姿態,寧靜而高雅的氣氛”。而鞏縣石刻尤其以畫龍點睛的沉靜聞名,在《魏書》和1975發現的清版《石窟寺本末》中都有據可循。時間流轉至今日,這些造像繼續聆聽著蒼生百姓的悲歡離合,為后世再現著往日的輝煌,呈現著鬼斧神工般的殿堂級藝術。這種穿越時空的美,值得我們在此駐足,在此用心感受。-END-編輯|藝旅文化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藝旅文化(全平臺同名),專注有溫度的文化旅行,分享佛教藝術考古古建博物館等實用知識,邀請文化專家通行看文物古跡,深度體驗文化遺產之美! 關鍵字標籤:佛像購買 |
|